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learning.sohu.com/20180520/n538220242.shtml?from=auto_pos_5"
原標題:五中語文特級教師:帶娃旅行的正確打開方式,早就寫在這本書里了!現在流行這樣一句話:孩子都沒見過世界,哪里來的世界觀?所以,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讓孩子盡早的出國游學或是旅游歷練,想通過看世界的方式增長孩子的見識!但是,在旅行之前,您和孩子做好功課了嗎?對于所到國家又真的了解多少?毫無準備地出行,增長的到底是見識,還是驕傲的情緒?以為自己去了很多國家,就了解了很多文化?據統計,目前親子游最熱門境外目的地,便是我們的近鄰日本。而翻看近期新聞,我們國務院總理于上周訪問日本,而這次訪日的目的,也是希望共同推動中日關系盡早的重回正軌。面對跟我們有著千年淵源、百年恩怨的日本,我們真的了解它嗎?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它?本期,北京五中語文特級教師,王屏萍將以《菊與刀》這本書為例,用一個美國人的視角,來正視日本的文化,告訴我們孩子有一個客觀的、國際化的視野,到底有多么重要!■作為一個語文特級老師,為什麼要推薦《菊與刀》這本書?■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是如何利用《菊與刀》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孩子很努力,但文科成績總上不去,到底是缺乏了哪種思維?■為什麼說那些愛讀閑書的孩子,總有一天會光芒四射?!■在未來,擁有著國際化視野的孩子將是怎樣的?請看王屏萍老師怎么說!請點擊視頻↓↓王屏萍:我們擁有人文精神的同時,更要擁有研究精神!若有啟發,歡迎轉發!“《菊與刀》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閱讀而且還帶給我們思考我們在閱讀中通常會缺少理性精神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通常也會缺少研究的意識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呼喚我們在閱讀和創作當中的理性的回歸我希望大家都能夠把書讀到自己的生命中去讓它對我們的成長真的產生影響真的留下痕跡---王屏萍”關于本書《菊與刀》是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繼《文化的模式》之后又一力作。它最初是一份受美國戰時情報局之托,而寫成的有關日本的研究報告,后增補成書。其中“菊”指代日本皇室家徽,“刀”指代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菊與刀》時,似乎并未從這種含義出發,而是以“菊”和“刀”來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等等)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習俗,并指出日本幼兒教養和成人教養的,不連續性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對于這些觀點,有些日本社會學者評價很高,認為表現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些日本歷史學者則不同意,認為作者把特定時代、特殊社會集團的社會心理當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論上有非歷史的和超階級的缺點。評價雖然不同,影響很大卻是事實。1951年此書被列入日本《現代教養文庫》,至l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紹“日本學”名著的書中稱贊此書是現代日本學的鼻祖,是文化人類學者研究日本的經典性著作。1986年一篇綜述戰后日本研究狀況的文章列舉七種代表性觀點,說《菊與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種。凡此都表明,此書影響至今不衰。一位研究日本的美國學者曾表示:“自從《菊與刀》1946年出版以后,似乎任何人對日本的研究都只是在給這本書加腳注罷了”。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當初《菊與刀》不僅幫助世界了解了日本,也成為美國占領日本和進行政治干預的工具。人類學從最初受聘于殖民政府研究非洲、南美洲、亞洲部落文化,到后來服務位于發達國家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其與權力階層的合作一直為人詬病。而今天的人類學家們,會回避某些帶有明顯政治和軍事意圖的研究項目,嚴肅考慮其中的道德關系。對于在歷史上曾飽受日本侵略的中國人,我們認真閱讀和思考本書,就更加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若感興趣,建議找來原著閱讀!)(《菊與刀》目錄)關于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美國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民族學家、詩人,20世紀初少數的女性學者。她的理論對文化人類學,特別是對文化與個性領域的研究產生了深刻影響。她重視實地研究工作,調查研究過北美的普埃布洛印第安人、傳道區印第安人、阿帕契人、皮馬印第安人和布萊克弗特人。她的理論基礎是種族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的混合物,但她的種族主義主張比較隱蔽。著作以《菊與刀》和《文化模式》為代表,著作還有《種族:科學與政治》、《祖尼印第安人的神話學》等。在著作《菊與刀》時,因為條件有限,她只能根據文化類型理論,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把戰時在美國拘禁的日本人作為調查對象,同時大量參閱書刊和日本文學及電影,寫成報告。報告中推斷出的結論是:日本政府會投降;美國不能直接統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機構。因為日本跟德國不同,不能用對付德國的辦法對付日本。戰爭結束,美國的決策同這位人類學家的意見一致,事實發展果然如同她的預料和建議一樣。因此,她的代表作《菊與刀》被譽為“現代日本學的鼻祖”,被三島由紀夫盛贊為“著力闡述日本傳統文化之二元性,在對日本文化深感好奇的西方人中影響力最為深厚”。盡管她論述的重要性已被其他理論取代,但其著作中提出的問題與關懷,至今仍受到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重視與關注。(本書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這本書是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日本,然而我們中國人眼中的日本又是什麼樣的呢?實事求是的講,目前在國內,關于研究日本的代表性書籍并不多。但中日兩國百年恩怨,在這百年間,日本卻在不斷的研究我們!在中國史的一些領域,他們的研究成果,甚至比咱們自己研究的都要深刻!我們要正視日本的強大,千萬不要放棄危機感!中國發展要走向世界,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我們的孩子只有先了解別人,在了解更多文明、文化的基礎上,才會更包容、更謙卑,才會更好的發展自己。那我們的孩子如何才能不被社會淘汰,如何才能走向世界呢?這就需要我們孩子在擁有中國魂的同時,更要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如何培養孩子的國際化視野■語言多元學習的保障孩子在成為“世界的人”之前,首先要成為“本土的人”。我們的孩子,首先要認同自身的文化和語言。如果一個人丟失了對自身文化的認同,那么他很難成為真正的世界公民,他會對自身文化認同產生混淆,像沒有歸宿的一盤散沙。但國際化視野的獲得,也需要與國外友人進行溝通與交流。這樣一來,攻破他國語言關就顯得尤為重要。其實,我們與外國人之前存在的并不是知識上的差異,而是溝通方式的差異,就比如《菊與刀》中,日本人對于他人給予幫助時的反應的解讀,在咱們中國講究,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無處不體現著社會大家庭的溫暖。但日本人卻不這么認為,在日本,如果我們碰到某人遇到麻煩,想伸出友誼之手去幫助他,請千萬不要這么做!因為你這樣做,不但不會被感激,反而會被指責。這就與日本的文化性格有關,他們不愿意報恩,但他們又把恩情看得很重!(仙鶴報恩日本民間故事)如果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邊認識其他國家的文化,邊學習語言,讓孩子有文化差異的意識,用外語解決生活中的難題,那就最好不過了,這樣也會讓孩子對學習語言、學習文化,產生濃厚的成就感與自信心。■閱讀最方便的了解渠道如果說出國旅行,可以直接接觸外國人;那么閱讀,就可以直接接觸他國文化。就比如今天推薦的人類學著作《菊與刀》,而研究其他國家民族的一些書籍,如《槍炮、病菌與鋼鐵》、《憂郁的熱帶》、《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等,也都適合中學生,或高年級小學生來閱讀。現在的孩子有著非常好的閱讀基礎,但閱讀習慣的培養還是需要進一步鼓勵,而最好的鼓勵來自大人的身體力行。英語當中有一句諺語“LikeFather,LikeSon”,有什麼樣的父親,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有什麼樣的家庭,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也就會有什麼樣的價值觀。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擁有好的閱讀習慣、擁有國際化的視野,那么作為家長,我們有沒有樹立好的榜樣?我們的目光是否狹隘?我們是不是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家庭教育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感知并尊重世界的多元如果家庭條件還不錯,旅行,當然是最直觀的感受多元世界的方法。通過旅行,孩子可以更加系統、完善的認知這個世界,他們可以置身于不同的語言、文化、風俗等當中,切實了解不同的文化教育、了解不同的藝術素養、了解不同的風土人情。那想要擁有國際化視野,做世界公民,必須要去過很多國家嗎?其實這并非是最重要的。不能周游列國,孩子同樣可以感受世界的繽紛,比如多參加“國際活動”。有些“國際活動”是與親子活動相重合的,比如觀看國外大師的美術展、聽國外音樂演奏會、共讀其他文化的繪本、品嘗其他國家的美食等等。這些都是各國藝術、文化、音樂、飲食的一部分,都是給孩子感知多元世界的機會。如果在這些活動中能交到不同國家的朋友,并建立長期的友誼,相信這一定能打開孩子的視野。想讓孩子認識多元世界的同時,我們也要給他們看見世界破碎的一面,讓他們學會尊重多元。為什麼那個小朋友的膚色是黑色的?為什麼這個國家有那么多人在乞討?什麼是恐怖主義?當孩子問到這些問題時,其實是向他們解釋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的最好時機,別人和我們不同,這很正常。不把任何人特殊化,這能幫助他們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讓孩子尊重世界的多元,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思維下,也尊重別人的觀點、界限、選擇。其實很多中式家庭的痛苦,都來自對這點認知的缺乏。君子和而不同,無需強行統一三觀。■支撐孩子身心的健康如果想讓我們的孩子與時俱進,能夠真正地可持續發展,有一樣東西比任何都重要,那就是身心的健康!英國著名的教育家約翰·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談》里第一句就講到:我們真正豐富的、愉快的思想一定是來自于一個強健的體魄。所以,我們在追求學習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孩子的身體,因為身體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最好的學習視角是國際化視野,最好的教育視角是對比教育。我們想讓孩子擁有國際化視野,無非是想讓他們懂得,世界很大,自己很小。但這個很小的自己,在保持內心獨立的前提下,可以對這個遼闊世界充滿好奇心,又充滿平常心。文化無國界,我們應該讓孩子們多吸收外面的空氣,當然也不能放棄本土的文化土壤。要知道一個孩子,站得有多高,看得就有多遠,走得就有多快……《菊與刀》經典摘錄(全書部分摘錄)一個人要是有所畏懼,那么他就不是神,也不是不可觸碰的存在了。雖然每個靈魂原本都閃耀著美德的光輝,如同一把新刀,但是,如果不勤于磨礪,它就會失去光澤。如他們所說的“自身的銹跡”,它和刀上的銹跡一樣有害,因此人們必須像磨礪刀劍一樣對待自己的品行。光輝的靈魂一旦被銹跡掩飾,所有需要做的就是再磨礪一次。人們只有自己具有堅定不移的信仰,才會有不尋常的寬容。日本人生性及其好斗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愿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于叛變;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他們十分介意別人對自己行為的觀感,但當別人對其劣跡毫無所知時,又會被罪惡征服。他們的士兵受到徹底的訓練,卻又具有反抗性。殺人犯:殺害某人肉體的人。嘲笑者:殺害某人心靈的人。日本人鞠躬意味著施禮者明白別人的權利,原本由自己處理的事情承認別人有權干預;受禮者的一方也認識到自己要承擔與其地位相當的責任。我們(美國人)重視關愛,和善,慷慨的價值,越是無條件越是可貴;在日本,這些價值必然是有條件的。恩是一種債務,且必須被償還。但是在日本,所有的“報恩”行為都被認為屬于和“恩”完全不同的范疇。日本人覺得美國人的道德觀非常奇怪:把“恩”和“報恩”的范疇混為一談,且把“義務”和“責任”作為中性詞;這就如同美國人覺得,某些部落的經濟語言沒有區分交易中的“債務人”和“債權人”,也很奇怪。對于日本人來說,“恩”是一種最重要的,且永遠都存在的債務;而報恩則是積極的、箭在弦上的緊迫行為,可以用一系列其他概念的詞來稱呼。一個人身上背負的債務(恩)不是美德,他的報恩行為才是。一旦他為了感恩積極奉獻自己,他便擁有了美德。熱愛閱讀,可以讓孩子,獲知人類最精華的智慧,可以足不出戶便體驗別樣的人生,可以讓孩子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復雜。為此,首都教育《師說》欄目將在本學期,每個周末晚19:30,推送名師推薦閱讀節目。我們將邀請了北師大二附中、人大附中、101中學、北京四中、北京五中、中關村一小、北京小學、中關村三小、史家小學等名校特級教師,為我們的孩子推薦了一系列開啟智慧,不流俗眾的書籍。一期一師一本書用一份好書單來抵抗歲月的腐蝕在喧囂的世界中帶著孩子靜下心來閱讀難道不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責任編輯: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布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閱讀()
關鍵字標籤:北九州由布院之森特快列車旅行
|